网站首页
 

新闻列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

吕律、晓义,好样的!

发布时间:2024-04-19来源:湖北日报

4月15日上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房间里,两台血细胞分离机持续运转,躺在床上两名30多岁的年轻人,并不是病人,而是挽救素不相识患者生命的捐髓爱心人士。他们来自不同城市,彼此熟悉也仅数日,然而他们不时地用眼神相互鼓励和交流着……他们看到了“生命的种子”萌动的希望。

吕律(左)和晓义(右)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提取“生命的种子”。 

15日中午,武汉律师吕律(化名)、荆州叉车司机晓义(化名)轻微活动着有些酸麻的身体。历经4个半小时,他们躺在床上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分别为华东、华南两名白血病患者传递“生命的种子”。

捐献结束后,晓义(左)和吕律(右)两人伫立在爱心墙前合照。

“父母年龄超过70岁,不符合骨髓捐献要求,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华骨髓进行配型……”“妈妈每天都要吃很多药,隔三岔五就要去检查、住院、打针、输血,这病将她推向了无尽的深渊,那天医生告诉我们有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配型和我妈妈契合时,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来自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感谢信在捐献结束后分别转达到吕律与晓义手中。

根据双盲原则,爱心人士通过爱心平台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血液、造血干细胞、器官等)无偿捐献给社会上另一群需要挽救的人,捐受双方不知晓对方的信息。

读着信里的话语,吕律与晓义感受到陌生人生命的呼唤,他们眼睛湿润。

36岁的吕律是一名专职律师,33岁的晓义是一名叉车司机,他们素不相识,职业各异,为挽救生命而结缘,机缘巧合地成为了5天的室友。

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人必须得在采集日前5天进入医院。4月10日是他俩进驻的日子。吕律选择了左侧的床铺,而晓义则选择了右侧的床铺。

 

吕律(化名)。

两人交流不多,却发现不少共同点:两人都是无偿献血者,都是在某一次献血中了解到捐髓,于是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志愿者。

21岁那年,吕律留下自己的血样,白驹过隙,物转星移,他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律师。去年11月,生命热线在15年后响起。

一名华东地区患者与他的血液初配成功,让他久久不能平静的是,这名与他同龄的患者得了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目前全国存活的确诊患者只有4人。

好消息接连传来。在高分辨率配型中,吕律和这名患者高度匹配。这也意味着,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排异反应更小,成功率也更高。

入院后,两名捐献者前5天每天还要早晚打两针动员剂;第5天再打一针,打完才能够正式采集。

 

晓义(化名)。

“他十多年坚持献血,不容易啊!”说起热血室友晓义,吕律不禁发自内心地点赞。33岁的晓义是荆州某单位的一名叉车司机。从2012年至今,他累计献血63次,共计24800毫升。

接到生命热线后,晓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笑称过年都没有吃肉。得知体重偏重,血压偏高可能无法捐献,他舍弃最爱的肉食,开启了素食生活,每餐基本上就吃主食和青菜。此外,他每天一早就开启晨跑,原来99公斤的他已减重14公斤,血压也恢复正常。

4月15日是吕律与晓义住院的第5天了,也是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日子。吕律成为湖北省第641例、全国第173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晓义成为湖北省第640例(全国第172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爱心留影,定格永恒!”捐献结束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欣然举起相机,镜头里两人伫立在红红的爱心两侧,神态庄重、坦然。此刻,他们静静地注视着墙上的红色字句“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新希望”,祝福着远方受捐髓的“亲人”。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主办单位:中共荆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荆州新闻网 联系电话:0716-8465543 投稿邮箱:hbjzwmb@163.com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荆州市文明办 版权所有